事件背景
在一些外卖配送业务中,存在外卖平台或相关企业引导外卖小哥注册为个体工商户的现象。这一做法背后可能存在企业试图规避与外卖员建立劳动关系所带来的诸如社保缴纳、劳动权益保护等一系列法定义务的意图。
法院判决依据
从事实层面看
工作管理方面:法院在审理中发现,外卖员的工作内容是接受平台或相关企业的订单分配,按照企业制定的配送规则进行外卖配送。例如,他们需要遵循特定的接单时间、配送范围、服务质量标准等要求,这些都是企业对外卖员进行劳动管理的体现。
报酬计算方面:外卖员的报酬计算方式往往是根据平台或企业设定的算法来确定。虽然可能表现为按单计酬,但这种计酬方式是在企业整体的薪酬体系框架内,而且企业对外卖员的收入有一定的调控权,如设置奖励机制(冲单奖等)和扣罚机制(差评扣钱等)。
从法律层面看
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在该案例中,外卖员和相关企业都符合主体资格要求。
(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如前面所述,外卖员受企业劳动管理,报酬也受企业相关制度约束。
(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外卖员的配送工作显然是外卖平台或相关企业业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判决意义
对外卖员权益保护的意义
这一判决明确了外卖员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使得外卖员能够依法享有劳动权益,如最低工资保障、工作时间限制、加班工资、社会保险等权益。例如,外卖员在遭遇工伤时,可以依据劳动关系要求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工伤保险责任,而不是像个体工商户那样可能面临权益保障的模糊地带。
对行业规范的意义
有助于规范外卖行业的用工模式。促使外卖平台和相关企业重新审视其用工策略,不能通过引导外卖员注册为个体工商户等方式来逃避劳动法律法规的约束。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加合法、规范的方向发展,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同时也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