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滨海论坛“国际朋友圈”扩容:从生态共识到行动网络的升级2025年9月24日,江苏盐城黄海湿地畔的全球滨海论坛开幕式上,一场特殊的加盟仪式标志着这个中国发起的国际平台迎来重要发展节点——论坛合作伙伴从初创期的15家增至25家,覆盖五大洲1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外方机构占23家。这场扩容不仅是数量的增长,更折射出全球滨海治理领域从理念共识到行动协同的深度演进。# 一、扩容背后的战略逻辑:从倡议到规划的落地全球滨海论坛的“朋友圈”扩容并非偶然,而是基于系统性国际合作布局的必然结果。2023年首届论坛发布《全球滨海论坛伙伴关系倡议》时,21家机构率先响应;两年间,自然资源部通过多渠道国际宣介持续拓展合作网络,在2025年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202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亚洲区域论坛等场合召开边会,使论坛影响力穿透不同区域治理圈层。本届论坛发布的《全球滨海论坛合作伙伴2025-2030战略规划》,为扩容后的合作网络设定了清晰路径。与初创阶段相比,新伙伴构成呈现三大特征:地域分布更均衡,首次实现非洲和南美洲区域代表性机构全覆盖;主体类型更多元,除传统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外,新增新能源企业、社区治理组织等创新主体;合作领域更聚焦,23家外方机构中,17家明确将红树林保护、海岸带碳汇、生态减灾等作为核心合作方向。# 二、中国实践的全球吸引力:盐城模式的示范效应盐城黄海湿地作为中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地,其40年生态治理经验成为论坛“朋友圈”扩容的重要磁石。盐城市构建的“迁徙地保护-野外种群重建-新能源产业反哺”全链条模式,在开幕式上被全球滨海论坛国际协调委员会主席章新胜称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典范”。这种实践吸引力转化为具体合作成果:论坛期间,盐城市与宁德时代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探索零碳园区与滨海生态保护的协同路径;发布的《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第二批)中,盐城海堤生态化改造案例与马尔代夫红树林修复、荷兰砂质海岸保护等12个国际案例并列,成为发展中国家生态治理经验反向输出的典型。马尔代夫渔业和海洋资源部国务部长阿米纳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