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积极建言长城保护立法,长城保护迈向法治化新阶段
长城脚下,一场场立法论证会正在开启文物保护的新篇章,来自社会各界的聲音汇聚成推动长城保护法治化的强大力量。
近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召开长城保护条例立法专题论证会,来自长城沿线各区的人大代表、运营单位、乡镇工作人员、长城保护员、村民代表以及文物、规划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管理部门齐聚一堂,为《北京市长城保护条例》的制定献计献策。
这是北京推进长城保护立法过程的一个缩影。从政府部门到专家学者,从一线保护员到普通村民,社会各界正在通过多种渠道参与这场立法讨论,共同推动长城保护工作迈向法治化新阶段。
01 立法背景:从政府规章到地方性法规
北京长城全长520.77公里,横跨门头沟、昌平、怀柔、平谷、密云和延庆6个区。
它是长城分布的15个省市中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区段。
2003年,北京制定了全国第一部省级长城保护政府规章《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
随着时代发展,规章在系统性保护、精细化管理、活化利用等方面已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同时,北京长城保护利用工作积累了一系列实践经验,需要通过立法予以固化。
02 立法进程:加速推进的立法工作
《北京市长城保护条例(草案)》已于2025年9月24日提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进行初次审议。
本次立法专题论证会聚焦条例草案中关于长城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及调整的核心条款。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王荣梅表示,这一制度是文物保护法及长城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的核心管理制度。
目前,条例草案已由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进行初次审议,并计划于今年11月进行二次审议及表决。
03 核心议题: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立法调研中发现,随着时代发展,保护区划管理面临着新情况。
近年来,本市核定新增了部分长城点段,需及时补充划定相应保护区划,确保“保护无死角”。
同时,长城沿线大量村庄位于建设控制地带内,需要在严格管控与保障民生改善、促进区域发展之间找到精准平衡点。
北京市于2003年公布长城临时保护区,2011年正式公布了北京市长城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保护范围确定为本体外500米区域,建设控制地带确定为保护范围外2500米区域。
04 各界声音:多元视角下的立法建议
在立法论证会上,来自长城保护一线的专家和代表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分享了真知灼见。
有的呼吁建立保护区域动态调整机制,在坚守保护红线的前提下,关注区域发展和民生改善需求。
有的提出可在条例中明确对抢险修缮、风貌协调给予资金支持等配套政策。
平谷区文物管理所所长贾福胜建议加强多部门合作,“长城保护涉及的工作部门较多,仅靠文物部门的力量有限,今后可以加强机制建设,共同推进长城保护工作。”
密云区文旅局副局长王永库希望能加强省市联动调度机制建设,为日后地方长城管理打下基础。
05 创新举措:科技助力长城保护
条例草案提出,北京建立长城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展监测工作,为预防性保护提供支撑。
对于未辟为参观游览区的长城点段,应在其周边道路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可以采用电子围栏等科技手段,提示攀爬风险、劝阻攀爬行为。
草案还明确,禁止在长城本体上从事取土取砖、刻划、涂污、驾驶等活动,并细化了参观游览区管理制度。
06 跨区域协作:京津冀长城协同保护
条例草案明确,北京文物部门推动建立京津冀长城协同保护机制,加强长城沿线协同保护工作。
与相邻省市相比,北京市保护区划定标准更为严格,保护标准的差异可能对边界区域长城的协同保护与利用带来现实挑战。
河北省已制定《河北长城保护条例》,建立起1154人的长城保护员队伍,省级财政每年投入资金用于购置巡查装备、开展培训奖励。
这种跨区域协作机制将为长城整体性保护提供制度保障。
07 文化传承:从本体保护到价值挖掘
本次立法坚持“大保护”理念,将长城相关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传统村落、非遗等纳入法定保护范畴。
条例草案强化长城价值挖掘与阐释展示,支持长城沿线博物馆、陈列馆、乡史馆、村史馆、驿站、广场等开展长城主题展示。
草案还鼓励开展文艺创作、非遗展演、研学教育、文创开发等长城文化活动,拓展长城文化传播途径。
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玉芳指出,保护长城不仅是对文物本体的守护,更是对民族精神内核、历史文化脉络的传承。
随着11月立法表决的临近,北京长城保护立法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多位专家表示,此次立法不仅关乎北京长城的保护,也将为全国长城保护提供法治样本。
“长城保护的不仅是一段段城墙,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一位参与立法论证的长城保护员说,他的父辈就已开始守护这段长城,如今他期待着新法规的实施能让更多人参与到长城保护中来。
放眼未来,长城保护这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法律与温情的共同守护。
|
|